当前位置: 首页 > 自我发展 > 正文

吉沅洪-发展阶段(埃里克森)的组成及其临床特征

【来源:心理咨询中心 | 发布日期:2010-06-12 】

加强,因此被称作父母难以应对的“第一反抗期”,看似给人带来困扰、麻烦的行为,却不仅仅是孩子的自我萌芽,而且是发展的重要指标。反抗期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的烦恼,引起各式各样的“拉锯”状态。因为和父母考虑不一致,遭受劈头盖脸的训斥,或者体罚的事,让孩子觉得无论有多少自己的主张也没有意义,这样让孩子产生了无力感和自己统治的丧失感。而且对孩子过分的干涉,容易让孩子觉得被父母过度的支配,而产生羞耻和疑惑的感觉。羞耻是指意识到自己没有能力,从本质来讲,是对无能的自己感到愤怒,而疑惑是对自己被他人的意志所支配而产生的自我不信任感。疑惑和羞耻感到阻碍了自己和自律性的发展,容易引起孩子的扭曲。

1.有能力感的培养

作为最新的发展观,与其让孩子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不如鼓励对环境积极地、主张地参与,怀特(White,1958)把这样的对环境进行有效的相互作用的能力叫做能力感,培养孩子自己去做。

作为有能力感培养的重要因素,是家长的“应答性”。孩子请求救助的时候,不仅要给予切实的对应,而且对孩子的配合性行为要给予表扬。相互沟通是培养孩子有能力感的另一因素。这个时期。孩子充满了好奇心“这是什么”等等,这样的疑问很多,使大人无法回答。这个时候父母如果觉得麻烦,而训斥孩子“别吵了!”而让孩子错过了学习的机会,不仅是知识没有获得,而且好奇心也没不得到满足,学习动机也会丧失。

【重建亲子关系】

有一天,情况急剧变化。一直处在封闭状态的来访者,突然从自己屋里出来了,说:“去医院”。到医院后,医生斥责说:“为什么放任恶化到这种程度?发热症状很严重,可能脸命都保不住。”近来,虽然母亲察觉到了送到孩子房间里的饭菜总是基本没动,但是因为和孩子不照面,所以母亲没有注意到孩子生病了,当听到医生说命都保不住的时候,母亲心想“只要孩子活着就行”。在医院照顾孩子时,母亲突然向到孩子出生时,自己也是“只要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当母亲再一次对孩子有了同样的愿望时,她意识到,一直以来自己对孩子总是提出过分的要求。即使是第一名考入高中时,母亲还是对孩子说:“早知道这样,还不如区考更好的学校呢。”

过分的一丝不苟、认真接受事物的孩子对母亲无意识的语言,很敏感也很容易受伤。当孩子能够回答父母期待的时候,还不会产生什么问题。但是孩子会渐渐地感觉疲劳,而变得脆弱(咨询师这样想)。因为身边的大人没有注意到孩子发出的求救信息,孩子慢慢地把自己逼到了死胡同里。由于孩子缺乏自然表达能力,也 就是说,缺乏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能通过把自己封闭起来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虽然能够虎口夺命,然而完成这个病的治疗花了1年时间,孩子高中就休学了。幸运的是母亲对孩子寸步不离的看护,修补了儿童时代的亲子关系。

三.第三阶段自主性与罪恶感(幼儿后期3~6岁)

这个时期过家家是最受欢迎的游戏。儿童拿积木当作食物和朋友一起玩“当妈妈”游戏。因为在这种过家家游戏当中,孩子们融入各式各样的社会角色,所以儿童的思考能力得到了显著的发展。这种模仿的对象是身边的父母,一般以同性父母的爱,对同性父母抱有妒忌、敌意的两价性并行起来,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为此,弗洛伊德把这个时期当作恋母情结时期。这个父母同一性化的游戏可以认为是将来形成青年期同一性的原始状态,也时将来认识自我性别的基础。

这个时期和父母同一化是获得性别责任的基础,也就是说男孩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