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自我发展 > 正文

吉沅洪-发展阶段(埃里克森)的组成及其临床特征

【来源:心理咨询中心 | 发布日期:2010-06-12 】

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状态。不去上学:本来应该去上学,不知何故,不去上学而闷在家里的情况。

1、自卑感和懦弱

在现在社会,学业成绩评价往往对孩子有很大影响,有些孩子因学业成绩不好而产生自卑感,逐渐失去学习的欲望,在学习中感受不到乐趣,可能对学校将来的生活也失去了希望。我们从动物实验中得知,如果动物经历多次讨厌的刺激,无论怎样回避都无济于事,不久就会产生无力感,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学习性无力症”。

这种学习性无力症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不仅对个体不擅长的方面有影响,而且对其他方面也有影响。有时候对于本来轻松就能完成的事情也认为“反正做了也不行”,就无法行动起来。更危险的是形成“自己是无用的人”这种否定的自我印象。这个时期对懦弱的年轻人有很大的影响。

2、一致行为与欺负行为

随着进入高年级,朋友固定下来,对方的人品和性格成为选择朋友的理由,与教师、父母所期待的“自己”相比,更看重那个被伙伴们所承认的“自己”,因此,就希望与集体基准合拍。所以在父母看来,也许就表现为“不再听父母的劝告意见了”。

这个时期的自己与集体基准合拍,集体凝聚性增强,这在一致行为的发展上也有所表,比如说,展示出了3种不同类型的行为,分析对“自己不想做,却被邀请一起做的情况下怎么办”的回答,就会发现与父母的一致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趋向于减少。与此形成对比,与伙伴们的一致行为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到中学时期达到高峰。这种倾向在反社会行为上表现最为突出。

集团凝聚性,一致性的消极形态是欺负现象的表现。现代社会中,孩子们的欺负问题得到关注,这也可以说是揭示现代社会的弊病,因受欺负而自杀的报道逐渐出现。欺负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时候孩子们为了加强团伙意识,不被同伙们疏远而加入欺负行为。最近几年未成年犯罪呈上升趋势,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3、儿童文化和变迁

本来,孩子们本该在与朋友的游戏和联系中学会忍耐、社会性、协调性和为他人着想。但是,地域人际关系的淡薄化,孩子数量的减少,游玩场所的减少,去补习的孩子增加等背景,自然而然地对孩子们的游玩及友情关系产生了影响。而且,商业基础上普及起来的电子游戏、电脑游戏等也加快促进了孩子们游戏文化的变化。据说,最近61%的儿童拥有自用的电视游戏。

放学后,去参加艺术班或补习班的孩子增加了,55.5%的孩子在参加某种形式的学习班。另外加上电子游戏的普及,公园里孩子们玩耍的身影也逐渐看不到了,把儿童期叫做“帮派年代”好像已经成为过去了。

随着时间流逝,玩耍的种类、形态发生了变化,孩子们的价值观、文化随之发生变化也许是当然的事。但是绝不能忘记无论在什么时代,对孩子文化施与影响,负有责任的是成人文化。

【对勤奋的执著】

艾里克森“相对著”的思考方法很注重平衡,认为“积极的”和“消极的”是否相对平衡才是问题。这个事例中,积极的方面即勤奋的比重郭大。通过认真学习取得好成绩,完成了这个时期的课题,“勤奋”也得到了周围的大人的好评。也许是被好成绩伪装掩盖,没有注意到隐藏在背后的问题。也许对他来说,学习是“逃避现实”,是对欺负者的抱复。学习不该仅仅是将来进入好大学、好公司的手段,还要用来满足自身的求知欲,觉得学习快乐也很重要。

【自卑感的克服】

因为拥有烦恼、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