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际交往 > 正文

爸爸妈妈该如何关爱大学生的“心”

【来源:心理咨询中心 | 发布日期:2023-05-15 】

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帮助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而爸爸妈妈们,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爱的教育,从心开始,家长是孩子永远的陪伴!

那么家长该如何觉察孩子的心理状态?当孩子遇到心理失衡甚至是危机时,作为家长又该如何行动呢?

01生理变化

发现孩子出现不想吃饭、暴饮暴食、吃完会吐等饮食问题;入睡困难、早醒、醒后难以入睡等睡眠问题;内分泌紊乱等情况。

02情绪变化

发现孩子由活泼开朗变得多愁善感,或内疚自责,无力与无助,强烈的无意义感。

03行为变化

发现孩子行为与此前明显不同,却又没有缘由。

04学业变化

发现孩子学习注意力不能集中、无法听课,记忆力下降,学习困难。

05人际关系变化

发现孩子没有朋友,或同学、朋友关系发生明显变化时,要重点关注。

一般来讲,孩子发生以上变化,并且出现情绪问题两周以上,家长就要正视孩子存在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及时给予关心和关注,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如何帮助孩子应对心理失衡或危机?

重视孩子需求,多听孩子内心的声音。父母倾听之于孩子,是一种认可、接纳和鼓励。当父母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把话说完,能够让孩子体会到关爱和温情,孩子在说完话的一刹那,内心已经得到了滋养和疗愈。

当孩子遭遇现实挫折时,优先呵护孩子的自尊。很多时候,真正给孩子造成心理困扰的,不是挫折本身,而是被他人责备、嘲笑而产生的羞耻感。如果大人为孩子的挫折现状感到羞耻,继而指责孩子,那么孩子承受的可能是家长的数倍,所以父母能够主动担起责任,维护孩子的自尊,显得尤为关键。

当问题出现时,别去质问孩子“你为什么会这样”,而是一起探讨“我能为你做些什么”。现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感受到孩子消极的情绪、看到孩子消极的行为时,很多家长的惯性做法是否定、责骂、忽视,久而久之,孩子也不愿意表达了,亲子之间筑起了一道高高的隔墙。这时候需要家长放下作为长辈的面子,像朋友一样对孩子的做法感到好奇,认真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处境深深的接纳。

家长需要不时地深入自我觉察,进一步意识到:自己对孩子肯定太少,本质是对自己的不接纳。中国式家长会惯性使用权威,把自己走过的弯路、得到的经验强行输入给孩子,甚至会把自己未完成的目标,强加给孩子,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压力和负担。这时需要家长将重心放在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上,努力学会自我接纳,比如以一个平凡人的视角,适当向孩子示弱,不再事事要求孩子做到完美,而是更多地肯定孩子当下的成就与体验,帮助孩子重新建立自我价值感,在一件件日常小事中,不断肯定孩子的价值,让孩子从事件和经历中,得到阳光而正向的回应。

(本文文字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